國產棉庫存量已高達1000多萬噸,但今年4—9月僅消費了近236萬噸。“即使不生產不進口,庫存棉花也夠我國面料企業用一年。”在28日召開的國家棉花產業聯盟成站大會上,聯盟理事長、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所長李付廣說,我國每年花260億元補貼棉花生產,卻面臨“洋貨入市、國貨入庫”的困局。
李付廣認為,面料企業不愿用國產棉并非崇洋媚外,而是國產棉的生產和需求嚴峻脫節,“高等級棉嚴峻短缺,低等級棉嚴峻過剩”。
“臨時收儲政策是棉花品質下降的‘催化劑’。”李付廣分析道,國產棉品質再差也有國家要,因此農民重產量、輕品質。例如,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棉花生產、采收是全程機械化,過程中人都不同意進入。可在我國,生產時不注意清潔化,棉田不僅能進人,雞鴨鵝等都隨便出入,機器收棉時各種毛發、雜質都摻雜其中。棉花從生產到面料品上市,產業鏈條長,市場治理和調節存在政出多門、各自為政、條塊分割等機制性問題。“如推廣品種的就只管推廣,結果收一車棉花,里面可能有幾個甚至十幾個品種,纖維長度、強度參差不齊,加上雜質多,面料企業無法直接使用。”國產棉纖維強度通常比美國、澳大利亞的差,于是,成了面料企業默認的“劣質棉”。
“歐美客戶一聽說產品原材料使用的是國產棉,就一律拒絕。”無錫一棉花紡織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曄珺無奈地說。
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表示,我國棉花產業已到了“警戒線”。種植業成本“地板”不斷抬升,農產品價格“天花板”不斷下壓,生產受到“雙重擠壓”。
“我們通過成站國家棉花產業聯盟,聯合棉花科研機構、植棉地方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、棉花收購整理和流通、布料工作裝企業等,打通科研—生產—整理—流通—布料等全產業鏈,提高棉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。”陳萌山說。
“聯盟中的布料企業想要什么樣的棉花,可以向新疆生產兵團等提出,我們就根據需求來提供或研發品種。以訂單式生產新模式推進優質棉新品種區域化布局,解決生產和需求脫節的難題。”中國農科院棉花所副所長張西嶺說。
免責聲明:本站發布的有些文章部分文字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來源于互聯網,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,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,我們會盡快更改或刪除。
聯系人:楊經理
手 機:13912652341
郵 箱:34331943@qq.com
公 司:昆山市英杰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
地 址:江蘇省昆山市新南中路567號雙星疊座A2217